但凡對股市(或其它資產市場)作出預測,頻率越高,錯誤的次數便越多;期限越長,錯誤的幅度便越大。除了像認為股市(指數整體或更大範圍),在一段較長的時間,例如五至十年,有很大機會帶來正回報,這種「模糊的正確」外,其餘都是五五波居多。
預測瓜多過菜的原因,財經名家Ken Fisher在近作“Markets Never Forget (But People Do)”中,提供了不錯的思考方向。他認為股票,與其它在市場中可以自由買賣的商品一樣,受到供給和需求的影響。
供給方面,令股票供應增加的元素,包括新股上市,和原有上市公司增資(配股、供股);減少供應的元素,包括上市公司倒閉、退市、股票回購、上市公司之間用現金進行併購等。雖然一年半載之內,熟悉行情者,尚可以嘗試推敲,但時間一長,變化幾近無法捉摸。
如果謂供應難以掌握,則估計需求更是百倍於此。短線的需求上升,由於供應一時間難以大升,所以價格也會上升。一般物品如果價升,會令需求回落,但資產價格卻不同,大家都是人,很容易明白朋輩的影響,見人賺錢,難免令人想跟上大隊,分一杯羹;但以中、長期而言,市場不是鐵板一塊,價格上升會引起參與者互動:未上市的公司,心癢難耐,會被吸引招股;已上市的公司,難得大筆資金唾手可得,會趁機增資(見上段);長線價值投資者會減持,或起碼放緩購買速度、不入市。升幅越大,便越接近供應方出手的時刻。
綜合上兩點,股市的走勢,短線而言是順周期,即向原有方向行駛;長線則是逆周期,循環周而復始。人的思考方向,卻多數是用剛剛發生的情況,去推演未來。由於未來是陰晴未定,以為發展是一條直線,必然是錯誤收場居多。尤其是越仔細的估計,錯誤的機會便越大。
至於為何較長的時間中,股市或資產大機會帶來正回報,篇幅所限,遲些再與大家探討。
作者 盧志威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