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ogle Translate

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

零售時熱時冷 業界誠惶誠恐


政府數據顯示,去年十一月份零售業有喜出望外的增長,由於接下來的聖誕、新年及農曆新年,是慣常消費旺季,承接十一月的勢頭,成為零售業見底反彈的轉捩,自然成為業界的期盼。但業界對增長勢頭未敢樂觀,因為影響零售表現的因素日趨複雜,尤其部分行業的聖誕銷情遜於預期,人氣足但大額單增長呆滯,呈旺丁不旺財景象,令走勢未見好兆頭,何來樂觀?

香港零售的景氣,明顯形成了節慶好景模式,而且消費的熱潮更多時候與內地節假相關,例如黃金周或長假期,反映零售消費對內地客的依賴。這種模式,使香港零售注定是時熱時冷的,俗語謂「一節淡三墟」,意指舊時農耕社會,一個大節消費過後,會造成好幾個墟期的銷售清淡。如今香港就像個大墟、大集市,內地人逢大節才來花大錢,閒時閒日就難免冷淡。

同時,香港零售的景氣,又形成危機刺激模式,表現為每當內地爆發毒食物危機,或者毒產品、假商品危機,就是本港相應商品旺銷的時機。過去的毒奶粉掀起的來港搶購奶粉,風氣至今未衰,也開始影響到本港的供應和售價。至於一些貴重商品或奢侈品,同樣會因揭發造假而帶起本港銷情,「因禍得福」的受惠模式,帶有偶然發生性質,顯然亦難為長久計。

上述模式的支撐力在於個人遊,內地在個人遊上有極好的配合,對個人遊提供了充分的政策空間及有效的執行,以致鄰城深圳人,日用品都可以靠來港採購以敷應用,有人打趣的「來港打醬油」正是寫照。儘管內地只有擴大而無收回個人遊政策的意願,但會發生本港要求政策收手之憂,「一簽多行」的擱置,以及內地開放推行個人遊城市從緩,都是應本港的要求而行,凸顯了本港接待力呈現的劣勢。能不能充分利用個人遊,催谷本港的零售消費,困難和阻力回到本港的內在條件上來。

今年本港零售內在條件劣化,主要體現為行業成本的上漲。一是租金急升。由於以往零售的好景,大大推升市場預期,致令商舖租金大升,由租金漲升勢必影響貨品的售價;二是薪資上漲。來自最低工資的影響浮現,雖然影響不算太大,但最低工資會繼續修訂提高,最終亦難免推漲貨品的售價。加上本港酒店因供應不足、收費偏貴,打擊旅客在港逗留意欲,有降低本港消費吸引力效應。

事實上,本港作為品牌消費或奢侈消費市場,除了內在條件劣化挑戰,還受到競爭的挑戰。一方面內地人的消費目光正移向歐洲,另一方面品牌及奢侈貨品引入內地,推廣免稅試點,都對內地客來港消費的熱情,逐步產生攤薄效應。本港條件劣化,相對的便是外邊市場競爭力的提高。

總括各方條件,對本港今年零售表現抱持審慎是有道理的,正如羅兵咸永道的看淡預測,認為考慮到失業率可能攀升,以及個人遊消費趨審慎,本港今年零售銷貨量增長跌至百分之一點五,大幅低於去年百分之十八點五增幅,亦大幅低於亞太區增長百分之六的增幅。對此情勢,業界怎能不誠惶誠恐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